新闻动态

南京保卫战为何败得如此惨烈?

         发布日期:2024-12-22 03:17    点击次数:140

其实早在南京保卫战之前,南京就已经守不住了。

首先从军事角度来说,南京是个绝地,绝地就是容易被包围,且无路可退的地。南京的一面靠着长江,三面为陆地,如果敌人沿着水路发动进攻,就很容易形成陆海空立体包围圈,唯一的出口是挹江门。在南京保卫战的前期,日军就已将南京三面合围,只剩下北边的浦口还没落到日军手中,这也是当时南京守军唯一的退路,可后来日军第九旅团攻到浦口后,退路北段,南京守军就被彻底围死,几乎全部的守军就这样被日军给包了饺子。

其次,国民党军在此前的淞沪会战中损失惨重,能够用于南京保卫战的部队并不多。就当时国民党军的部署来说,大部分军队在苏北抵抗日军,在南京附近能够调动的部队并不多。参加南京保卫战的总共有13个师,其中7个师刚从淞沪战场上下来,其他的都是蒋介石从全国各地调来的部队,共计15万人。而这些部队中,刚入伍的新兵占了38%,由于新兵训练不足,在守军中能够直接同敌人厮杀的士兵其实只有9万人。

展开剩余89%

第三点在于,我认为南京城防的负责人并没有选好,唐生智当时并不适合担任保卫南京的重任。

早在南京保卫战之前的1937年11月16日,蒋介石就在南京召开了高级军事会议,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讨论如何保卫南京的问题,当时在场的几乎所有将领都不敢表态,因为他们都知道南京是保不住了,可毕竟老蒋在主持会议,直接说南京保不住了,老蒋会挂不住面子,而且他们也不愿承担保卫南京的重任,毕竟谁都知道此战必败,到时候打输了自己也没面子。

就在所有人都选择沉默的时候,唐生智主动站了出来,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,这就令现场的老蒋非常感动,随即任命他为南京卫戍司令,全权负责南京城的防守。

那么唐生智是什么身份呢?其实他既不是蒋介石的嫡系,手上也没有兵权,早期来说,唐生智属于地方军阀,还曾参加过两次反蒋行动。在抗战的时候,虽然名义上他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,有上将军衔,但实际上他已经闲赋了起来,手上没有任何实权。

而他所指挥的南京城防部队,之前都不属他指挥,也没有他的部下,南京城防的领导班子也是临死临时搭建起来的,这就导致后来在指挥上出现了巨大的混乱,以至于部队出现了崩溃的局面。

第四,南京保卫战开始的时候时间非常紧迫,群众和军队的相关工作也没做好,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。

那么既然南京守不住,蒋介石为什么还要打呢?其实原因也很简单,南京毕竟是国民政府的首都,如果不放一枪就丢了南京,对全国的抗战士气会有很大的打击,而且首都这样重要的城市不守一下,蒋介石在政治上也说不过去,所以南京还是要守的,只不过当时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国民党高层并不对南京抱有期望而已。

下面我们再看看南京保卫战的过程。

唐生智刚一上任,侵占上海的日军就开始向西发动了进攻,之后在日军步步逼近的情况下,蒋介石决定迁都重庆。到1937年11月中旬,日军就突破了中国军队的四道防线,攻到了南京附近。到12月1日,日本大本营发布了攻占南京的命令,而负责攻占南京的,就是日本华中军总司令,臭名昭著的日本陆军大将松井石根。

面对日军咄咄逼人的进攻,唐生智决定以南京城墙为核心,布置了两条防线,第一条是外围防线,包括乌龙山、栖霞山、青龙山、淳化镇、牛首山、大胜关在内的弧形外围防御,这些防御阵地主要分布在南京外围的山地上,守军可以借助地形阻击敌人。而且这条防线距离南京也不算近,这样就留下了充足的空间,在外围失守的情况下,能组织下一道防线;第二道防线以南京城墙为核心,由幕府山、紫金山、麒麟门、雨花台、下关等据点构成。

唐生智的部署从理论上来说是非常到位的,无论从城内派兵支援外围还是外围失守,守军撤到城内,都是很便利的。唐生智计划,现在外围打,外围守不住了就退到内围,内围守不住了,最后就跟日军死磕,打巷战。

而在所有的据点当中,紫金山、幕府山和雨花台最为重要,因为这些据地地势很高,离南京城也很近,一旦被日军占领,那么日军的火力就可以覆盖整个南京城,在这些关键地方,唐生智安排了最精锐的德械师驻守,而对于其他的部队,唐生智也在短时期内完成了相关的部署。

除了南京周边的防御,其实在南京以外,还有四道防线,这四道防线是由德国将领法肯豪森组织修建的,分别是从苏州到福山之间的吴福线、无锡到江阴之间的锡澄线、乍浦到苏州的乍嘉线以及海盐到吴江之间的海嘉线。整个防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修建,掩体内部有两重门,外部是一公分厚的钢板门,内部是木防毒门。在工事外部,多利用河流作为壕沟阻止敌军进攻,因为工事修筑得非常坚固,所以这四道防线在当时也有“东方马奇诺”之称。

松井石根进攻的主要防线是北面的吴福线和锡澄线,11月8日唐生智指挥的部队从上海退到了吴福线,到11月16日吴福线失守,随即转移到了锡澄线,而到了23日,锡澄线也宣告失守,无锡、江阴就落到了日军手中,而到了29日,常州沦陷,至此,南京就彻底暴露在了日军的面前。

那为什么国民党斥巨资打造的坚固防线,会被日军轻易突破呢?后来根据唐生智的报告,是因为从上海撤下来的部队由于之前损失过大,便大量补充了新兵,但新兵过多,就造成了部队人员之间的相互不认识,各级也难以掌握实际状况,而且新兵缺乏训练,士气普遍低落,一旦遇到敌军猛烈进攻,或是部队撤退的情况,就很容易引发溃败,从而导致了防线的失守。

面对日军凶猛的攻势,面对极为不利的战局,其实蒋介石也知道南京是守不住的,但他在南京即将遭遇日军进攻的时候,仍然下令部队死守南京,因为到了这个时候,蒋介石认为国际形势会发生重大变化,唐生智只要守住南京一个月就行。

当时蒋介石寄希望于国际社会的调停,寄希望于美国、苏联、英国这样的大国出面阻止日军的进一步进攻,而蒋介石最抱有期望的便是德国。因为在此前的1936年,德国与日本已结成同盟,而德国在中国也有巨大的利益,因此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拍了胸脯向蒋介石保证,德国有信心调停中日战争,蒋介石也正是看中了陶德曼的特殊身份,对他寄予了热切的期望。

陶德曼转达了日本方面的停战条件,包括承认蒙古“自治”、停止抗日等,对此蒋介石无法全盘接受,12月2日蒋介石向陶德曼表示,虽然不能同意日本人的要求,但还是可以谈的,此后,蒋介石就一直盼星星、盼月亮,盼着陶德曼的归来,盼着陶德曼给他带来日本同意谈判的好消息,可直到南京保卫战结束,也没能等来陶德曼的消息。

不过随着日军的迫近,蒋介石也知道南京待不了了,便在12月6日在南京召开了最后一次军事会议,鼓励守在南京的将士们继续死守,这个时候的唐生智也表示,誓与南京共存亡。

12月10日下午1点,日军在劝降无果后,开始了对南京城的疯狂进攻,南京守军也在唐生智的指挥下,对日军展开了英勇的反击,战况很快就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。

根据当时著名的《东方杂志》报道,在战斗进行到激烈的时候,唐生智甚至坐着坦克车亲往各地督战,一时被人称为“首都的疯子”。守城将士见主将都如此不惜性命,士气大振,作战也勇猛异常。而根据松井石更日记的记载,当天中国守军作战也是十分地顽强。

可抵抗到了11日中午的时候,第三战区司令官(南京属第三战区管辖)顾祝同电告唐生智,蒋介石已下达南京守军撤退的命令,由胡宗南在浦口接应南京守军,南京全体守军在当天晚上务必过江。到了当天晚上,蒋介石又连发了两封电报给唐生智,命令他撤退。

可当时唐生智已经做好了死守南京的准备,一下子就要十多万大军马上撤退,情况也来不及通知各作战部队了。从11日中午收到命令,到12日下午5点,唐生智才最终下达了撤退的命令。

而蒋介石之所以要部队撤退,是因为这个时候日军第九旅团已经赶往了浦口,如果第九旅团攻占了浦口的话,那么南京就会被日军彻底合围,到时候就是想走也走不了了。

而到了12日,战斗情况急转直下,日军的攻势十分猛烈,中山门被日军轰塌了三处,紫金山上也燃起了大火,到当天中午,88师驻守的雨花台阵地已全部被日军占领,日军已逼近南京城内,如果这样的战况持续下去,守城战很快就会变成巷战。

其实到了12日,日军已开始封锁江面,即便从江面撤退,也会遭到日军的拦截。

而根据唐生智当时的作战计划,除36师和司令部直属部队从江面突围外,其他部队从正面突围,也就是直接冲出日军的封锁线,这样的突围就十分危险,要直接面对日军,只有渡江的部队能避免与敌军的遭遇。

那为什么唐生智不让大部队渡江呢?因为渡江就要用船,先前唐生智为了表示破釜沉舟的决心,就撤走了渡口几乎所有的船只,而蒋介石撤退命令下得非常突然,一时间就只找到了几艘小火轮和少数的民用船只,如此单薄的运力,在一个晚上顶多只能运走两个师。

但撤退令下达后,大多数部队并没有按照命令从正面突围,而是争相跑向了挹江门,真正按照唐生智命令,从正面突围的部队只有两支,2.6万人,其余的部队全都涌向了挹江门,当时冲到挹江门的士兵,大约有10万人。

于是撤退令引发了全军的恐慌,一时间南京守城部队陷入了混乱,道路拥堵,国民党军在渡江的时候遭到了日军的堵截,死伤无数,而留在挹江门没有走成的部队,后来也基本在日军的南京大屠杀中殒命。

后来唐生智回忆说,12日的晚上是他一生中最为黑暗的一天。

总的来说,南京保卫战是一场必败之战,但即便是必败,当时南京的守军也展现出了英勇顽强的作风,由于日军攻城伤亡太大,后来恼羞成怒的日军便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 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一分快3最稳实力导师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